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石家庄市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积极推广并创新性地借鉴福建三明的医改经验。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石家庄市举办的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主题新闻发布会,不仅是对石家庄医改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深化医改路径的指引。
政府主导,强化责任担当
石家庄市市长马宇骏在发布会上强调,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成为医疗改革的责任主体。为此,石家庄市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过程中,政府主导成为核心策略。
首先,政府加大投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近三年来,石家庄市累计投入超过37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建、改扩建医院31家,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预计到“十四五”末,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将增至4.26人,每千人口护士数将达到5.2人,这将极大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其次,政府聚焦服务提升,改善群众就医体验。通过实施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和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其中药品平均降幅达50%,耗材平均降幅达70%。同时,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720项,高频检查治疗费用如CT检查、血液透析等降幅均在20%以上。此外,石家庄市还推行“一站式”、分时段诊疗服务和网上自助结算,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温馨。
最后,政府注重统筹协调,确保改革目标一致。在借鉴三明医改经验的基础上,石家庄市统筹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形成改革合力。实行公立医院书记、院长年薪制,年薪由同级财政负担;全面推行“全员工分制”绩效改革,对全市医务人员薪酬总量核增5%以上,有效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为提升医疗救助能力,市本级事业单位编制中安排了1200名自收自支编制,用于补充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
优化资源布局,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针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石家庄市致力于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一方面,石家庄市积极与北京市和省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重点专科,提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另一方面,出台《石家庄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立法形式保障医疗资源规划配置。
在市区内,石家庄市布局了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8个市级区域诊疗中心,以及10个医疗次中心,基本实现了“一般病不出市”。同时,实施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和能力提升项目,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实现“多发病常见病不出县”。
以藁城区为例,该区通过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人才、药品、医疗设备的统一调配和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医共体信息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就医。通过远程诊断,乡级检查、区级诊断、结果互认,患者就医成本大幅降低,就医体验显著提升。
藁城区区长蔡云龙介绍,自2023年以来,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该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门诊次均费用同比降低2.64%,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同比降低16.26%。
医防融合,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为推动医防融合一体化,石家庄市注重以健康为中心,加强慢性病筛查和健康管理服务。藁城区政府出资对35岁至64岁居民免费开展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筛查,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亲情巡诊服务,定期随访、规范诊治、指导健康生活。
正定县则通过强化急救能力建设,构建“15分钟急救圈”,提升急救信息化水平,普及急救知识,为游客和本地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同时,该县还通过引进专家团队,提升县级医院技术水平,减少患者外转率。
石家庄市长安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做深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辖区居民实施网格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锻炼、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定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评估,形成闭环管理。此外,还创新开展医体融合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率和疾病控制率。
石家庄市的医改实践,不仅是对三明医改经验的成功借鉴和创新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路径的积极探索。通过政府主导、优化资源布局、医防融合等举措,石家庄市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满意。未来,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化和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石家庄市必将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来源:河北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