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多发生于40岁以上成人,男性发病早于女性,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是医考中的高频考点。
概述
定义: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
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病因病机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多个环节。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内皮细胞损伤则为脂质沉积提供了可能,
而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则进一步加剧了管腔狭窄和闭塞的程度。
疾病分类
根据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肌病等。
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其中,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多表现为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体征方面,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音低钝等体征。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指标,以判断心肌是否受损。
影像学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可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心肌的缺血情况。其他检查如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核素显像等也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诊断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诊断公式:
★冠心病=多为老年人+阵发性胸骨后疼痛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性胸痛(劳累后、情绪激动)+胸骨后疼痛常<30min+硝酸甘油可缓
解或休息后自行缓解+心电图示部分导联ST段短暂性压低≥0.1mV+无病理性Q波
★不稳定性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常<30min+β受体拮抗剂可缓解(劳力负荷停止后胸痛不缓
解)+心电图示部分导联ST段短暂性压低≥0.1mV+无病理性Q波
★急性ST段抬高心梗=胸骨后疼痛常>30min+ 心肌酶学改变+心电图示相应导联ST段抬
高≥0.1mV+有病理性Q波
★急性非ST 段抬高心梗=胸骨后疼痛常>30min+心肌酶学改变+心电图示相应导联ST段
压低≥0.1mV+无病理Q波
鉴别诊断
冠心病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如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肌炎等。鉴别点主要包括疼痛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治疗
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脂饮食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以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
手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以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肌功能。
其他治疗如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