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玲接受凤凰网财经专访时指出,现在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要看七次病,世界之最,发达国家都是三到四次,
背后的原因是医院要创收、要挣钱,对于医院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大量」,这其实是「过度医疗」。
为何会有过度医疗争议?
除了利益因素之外,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多做一点检查也会降低误诊率,从而减少高昂医疗赔偿和法律诉讼。然而各种迹象表明,这不仅不会降低误诊率,而且会影响医生的临床思维。
过度诊断提高患者医疗费用压力毋庸置疑,那医生们所谓“多查查降低误诊率”的观点是否靠谱?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与意大利阿维亚诺国家癌症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一份针对高收入国家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报告指出:韩国2011年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993年的15倍之多,但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却没有升高。经过分析发现这与韩国推行大规模甲状腺筛查有关,其中女性甲状腺癌误诊率高达90%。而导致如此大量的误诊病例的原因是,随着颈部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等新型诊断技术的使用,会将健康人群甲状腺腺体上的一些非致命性疾病误诊为癌症。也就是说,由于过度诊断,医生将某些几乎不会引起症状或死亡的肿瘤误诊为癌症。
过度医疗还影响临床思维发展
那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项大样本统计学研究显示,75%的误诊原因是医生的主观因素。也就是说,诊断技术是上去了,但医生们的临床思维质量却下来了。
一位胸痛患者因为在肺通气/灌注显像中发现肺灌注血流减低、D-二聚体指数高,被诊断为肺栓塞。直到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的溶栓并发症时,症状未能缓解,因而转院。在第二家医院中,医生注意到其30年的吸烟史,随后的肺功能检测结果为阻塞型通气障碍,通气功能显著减退,最终被确诊为慢性阻塞型肺疾病(COPD)。
医生过分依赖先进的检查手段,长此以往会导致临床思维的惰性化,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不利于医生业务水平的提高。我国内科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曾说过:“做各种技术检查,必须要有的放矢。无关的且过于复杂的测定,反而容易把人的思想搞乱,且增加病人的负担和痛苦。”
那对诊断最有帮助的信息是什么?医学生早在医学院学习诊断学时,老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诊断最重要的是病史,病史收集越详尽,分析得越透彻,诊断的精确性和检查的针对性才会越高,不然就会迷失,做出错误的诊断。
临床思维是最能体现一个医生能力的基本功之一,过于依赖高精尖检查技术只会让医生疏于临床思维能力的磨练。前面所提到的COPD病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因忽略病史导致误诊的案例。
临床思维能力如何提升?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提高医师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姚树坤教授曾在访谈中提到,住培中普遍存在的4大临床思维问题:
1、逻辑思维缺陷,擅于分析、弱于综合。
2、缺少系统医学观,习惯于线性思维。
3、临床基本功欠扎实,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4、临床思维和基础知识割裂。
上述种种问题,皆因没有掌握和不会运用临床思维方法。作为医生,极其需要通过对临床常见诊疗技术进行后天的系统训练与强化,在精炼临床知识的同时,强化临床思维。
圣云医学临床思维训练管理系统,以全真模拟临床问诊场景及人机互动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严格按照临床实践指南及诊疗规范要求,与行业专家共同设计,减少人为主观所带来的干扰。统一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水平。
系统通过上千个SP病人及临床病例为学员提供训练,1000+病例由行业专家构建,覆盖内、外、妇儿、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等科室的教学病例,通过预设训练病人问诊、体查、辅查等的诊疗依据项,训练完成后根据诊断公式自动生成评估结果,快速提升临床思维的学习效率,弥补临床教学病例不足。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丁香园、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