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和改善提升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关心的话题,也是医改的一项重点任务。”9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公立医疗机构时刻要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医院的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都要突出公益性。
雷海潮强调,公立医院必须将公益性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也是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立医院在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及政府投入等方面,都应围绕公益性这一核心展开。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公平、有效的医疗服务。
为了保障医疗人才的稳定与发展,公立医院将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这一机制将确保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获得稳定的编制保障,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还能为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收费机制上,公立医院将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价格体系。这意味着,那些已经证明临床有效、得到专业认可的服务项目和技术,将被及时纳入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范围。
同时,针对长期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也将在医保基金和患者可承受范围内进行必要调整。此外,多元支付主体的医保支付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支持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公立医院薪酬体系的改革同样引人注目。雷海潮主任提出的“三个结构调整”,旨在通过优化薪酬结构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具体而言,一是要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二是要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三是要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薪酬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公立医院与外资医院的发展将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公立医院将继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改革,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而外资医院则可能更侧重于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这种差异化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