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又出大动作。
近年来,三明医改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先锋,持续引领着行业变革的风向标。10月15日,三明采购联盟发布的一则《关于开展部分药品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这片改革热土上。
这次,三明医改似乎又酝酿着一场更为深远的变革——“六病共管”模式下的按病种集采。
推进“六病共管”
按病种集采模式诞生
“六病共管”,这一名词看似陌生,实则蕴含着三明医改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与前瞻布局。今年2月,三明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携手,宣布合作推进“六病共管”项目,即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生殖医学以及老年医学这六大类高发病率疾病进行统筹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三明医改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更预示着一种全新的集采模式的诞生。
按病种集采,顾名思义,即是对治疗一种疾病所需的全部药品、耗材、服务进行打包集采。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最高性价比的诊疗方案和用药方案。相较于以往的按品种集采,按病种集采无疑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
三明采购联盟此次发布的《通知》,明确了对21个药品品种、4个耗材产品组开展信息采集工作。虽然这些药品和耗材目前仍处于信息采集阶段,尚未最终定稿,但已足以窥见三明医改在按病种集采方面的初步尝试和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品和耗材并不仅局限于肿瘤、呼吸等六大类疾病,而是涵盖了临床常见的多种基础用药,这无疑为未来的按病种集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医改跨入
注重治未病的3.0阶段
三明医改之所以敢于迈出这一步,背后有着深厚的改革底蕴和坚实的政策支撑。自2012年启动以来,三明医改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的1.0阶段,到“建章程、立制度”的2.0阶段,再到如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注重治未病的3.0阶段,三明医改始终保持着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不断自我进化,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此次“六病共管”模式的推出,正是三明医改3.0阶段的核心抓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院士级”服务下沉基层,为患者制定全面、科学的共同治疗、共同管理的诊疗方案和健康计划。这一模式的背后,是数字专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紧密型医联体的有效构建,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共享和流动。
按病种集采的想象空间不仅在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在于推动医疗行业的整体变革。随着“六病共管”模式的深入推进,未来或将有更多与六大类疾病相关的药品和耗材被纳入集采范围,形成更为完善、更为高效的诊疗体系。同时,按病种集采与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联动也值得期待,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精细化。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按病种集采模式的推进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质疑。如何确保集采药品和耗材的质量与安全?如何平衡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如何避免过度医疗和医疗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来源:MedTrend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