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传统认知中,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铁饭碗”,似乎总是稳固而可靠。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和医疗行业的变革,一些公立医院也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梅州嘉应附医”)的倒闭,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原来公立医院也会倒闭,也会欠薪。
公立医院也会倒闭?
梅州嘉应附医并非个例。早在2021年,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就已因亏损严重而关闭,职工连续数月没有工资和社保,医院账户被冻结。类似的情况还在不断上演,如河南省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因欠薪而聚集讨要说法,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面临员工薪酬拖欠的困境。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公立医院的运营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深思。
公立医院之所以陷入困境,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公立医院通常由政府出资设立,享有一定程度的财政拨款,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运营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医保基金支付、患者付费和财政补助构成了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和严监管,一些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公立医院开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负债、亏损是常态?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在过去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由于医保资金与医院规模和等级挂钩,不少医院盲目扩张,导致债务累积。同时,医院为了提升办医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基本建设、环境改造和设备购置,使得运维成本大增。而医疗收费价格却未能及时调整,无法弥补运维成本,导致医院经济压力巨大。
2023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中显示,在运营管理方面,在二级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仍有43.87%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
据《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2020年,全国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占比62.5%,较2019年增加56.25个百分点;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个百分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个百分点;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与2019年基本持平。
夹缝中求生
此外,患者流失也是公立医院面临的另一大难题。随着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医院患者数量锐减。县级医院缺乏技术优势和优质服务,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更难以维系患者基础。地市级医院则面临着双重“虹吸”,既要与省级龙头医院竞争患者和人才,又要防止县级医院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来抢夺患者。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历年卫生健康统计公报,2019年到2023年间,三级医院门诊量从20.6亿次增长到26.3亿次,增速27.6%,住院量从10483万次增长到14833.6万次,增速41.5%。而二级医院的门诊量从13.4亿次下降至12.2亿次,增速-9%,住院量则从8380万次降至7531.6万次,增速-10.1%。近十年间,三级医院的版图不断扩张,2015年诊疗人次在全国医院中占比48.6%,2019年升至53.5%,到了2023年,达到61.7%。
运营思维要“与时俱进”
运营,已经上升到一个医院的“战略问题”,甚至关乎医院未来数年的发展方向。
面对困境,公立医院必须转变运营思维,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首先,医院管理者要紧跟国家政策,时刻绷紧运营思维,对医改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医院要注重内涵质量效益型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公立医院还可以通过转型成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方式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虽然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管理僵化等问题,但只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有人认为这是“公立医院的洗牌时代”,也有人说“各级医院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一样的”,还有人说“倒闭很正常,但这只是序幕而已”。尽管大批中间医院生存艰难,但目前,走向破产还是极端案例。“苦苦支撑”中的二级医院更能感受到这冬天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