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乐山一家公立医院宣布倒闭,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就在今年春节前,山东一家大型民营三级医院院长曾试图通过“绝食”来挽救这家曾经县城里唯一的三级医院。
医院倒闭潮来临
公立医院宣布倒闭,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家医院成立于上世纪,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数十年的医疗服务。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债务累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医院最终走向了倒闭的边缘。
据报道,该医院在宣布倒闭前,已经出现了医护人员流失、医疗设备陈旧、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尽管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曾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挽救,但最终仍未能阻止医院的倒闭。
而今年年初引起以了解震动的那家山东阳谷县的三级医院,在破产前的财务数据显示账面负债总额高达10.99亿元,医院员工8个月没发工资,院长在朋友圈宣布绝食,想以此换来一个医院重组的机会。
当时代的巨轮驶过,任何个体都无法左右。让所有人都意料之外的是,这个巨轮终于碾向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面临生存困境
不仅仅是民营医院,虽然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公立医院的日子也不好过。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国内新增264条民营医院破产信息,超过20家知名民营医院宣告破产。而全国40%的医院负债率高达50%以上。
公立医院的倒闭,是我国公立医院普遍面临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有限,难以满足医院日益增长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私立医院的激烈竞争,导致病源流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许多公立医院绩效缩水,甚至出现了发不出绩效的情况。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难以保证。
医院为何面临生存困境?
在公立医院经营日益艰难的背景下,过去两年间,全国多个地区的医院相继出现了医生薪酬下调的现象。
特别是在2023年9月,北京一家著名的大型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在网络上集体发声,指出他们的工资遭到了大幅削减,其中绩效奖金的下调幅度高达50%,这一情况迅速引起了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
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的收入构成已经从原本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贴三足鼎立,转变为以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补贴为主。疫情的影响下,医院的业务量和收入均有所下滑;同时,由于财政压力,本应分配给医院的资金未能到位,导致补贴收入减少。再加上DRG/DIP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给医院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众多公立医院的业务量、医疗收入、服务效益和现金流均出现下滑,运营成本和疫情防控成本普遍上升,医院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挑战,亏损情况加剧。
医护人员依靠在哪里?
面对公立医院当前的生存困境,不少业内人士给出建议,当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确保医院的基本运营不受影响。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医院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
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引导患者分级诊疗,减轻公立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公立医院应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改善患者体验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公立医院通过合法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如与社会资本合作、发行债券等,以缓解资金压力。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总之,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公立医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